Search


【孩子只黏媽,怎麼辦?】
若孩童黏人,對於次要照顧者強烈排斥、動輒哭鬧,只黏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孩子只黏媽,怎麼辦?】
若孩童黏人,對於次要照顧者強烈排斥、動輒哭鬧,只黏媽媽或只黏保母、黏奶奶,可嘗試以下辦法:

【完整交待照護細節】
平常媽媽在餵飯,今天換爸爸,手腳生疏,該餵奶時跑去換尿布、該拍背卻拿玩具逗小孩。交代細節,有助於幼兒適應其他照顧者。幼兒不是「太黏媽媽」,是「不夠黏爸爸」。父母共同照顧,讓孩童「黏緊次要照顧者」,自然不會死纏主要照顧者。

【針對孩童害怕的根源處理】
幼兒黏人目的也許不是為了要「得到」,而是「害怕失去」。孩童最怕的就是失去照顧者的關懷。

舉例:
兩兄弟,哥哥從小由父母親自帶,弟弟保母帶。最近接弟弟回家,但弟弟害怕失去保母,所以每次回父母家都哭鬧,保母來接才恢復平靜。

直接將保母「隔離」,弟弟反而更抗拒。這時處理的主軸是「主要照顧者跟次要照顧者之間的轉銜」。

【增加跟次要照顧者的相處時間】
孩子特別黏主要照顧者,是因為對次要照顧者不夠熟悉,最直接方式是增加相處時間。父母早出晚歸或因工作忙碌,將幼兒給爺爺奶奶或保母帶,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夠,幼兒自然特別黏主要照顧者。

【讓孩子增加熟悉感】
利用有父母味道的毛巾讓孩子熟悉氣味,類似的有照片、影像、或現在流行的視訊通話等。讓原主要照護者多陪伴孩子一起回家,讓孩子熟悉父母家的擺設環境,之後再減少主要照護者陪同回家的頻率。

【豐富肢體語言】
次要照顧者若希望讓孩子「黏上來」,可多嘗試豐富肢體語言、增加表情及語調起伏,讓孩子易於辨認。很多次要照顧者接手時,遇到孩童怕生哭泣,當下手足無措,不知不覺板起臉孔。

多用肢體語言表達歡迎,加快孩童熟悉感,盡快讓小朋友「黏上來」。

【重新調整家庭角色】
前述「主要」與「次要」照顧者,是針對「現實情況」分析,而不是依據父母一廂情願的期待。這用例子來說明:

一位工作忙碌的父親,平常是母親帶小孩。爸爸每逢假日拿玩具零食討好小孩。很明顯地,媽媽是主要照顧者。當這位爸爸發現孩子跟自己不親,惱怒又失望,想說:「我才是一家之主,孩子怎麼都不鳥我?他們搞不清楚誰才是老大!」抱持這種錯誤觀念,拒絕從孩子角度思考。

最後孩子慢慢長大,親子衝突越來越多。如果要重新調整家庭角色,需拋開原有的想像,務實地投注時間與孩子相處。

【被孤立的主要照顧者】
特色是「周遭的人不會被小孩黏人所困擾」及「次要照顧者功能不彰」。孩子只肯讓媽媽餵,爸爸要餵也沒辦法。初期爸爸想說:「反正叫媽媽餵就好了」,樂得輕鬆,不覺得困擾;媽媽想:「乾脆我來餵還比較快」,於是經常看不下去就接手過來自己餵。

久而久之,主要照顧者形同被孤立,精力很快被消磨光,旁人(次要照顧者)卻無法接手。當孩子養成依賴習慣,會非黏著媽媽不可。

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